近日,新快报记者从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千禾”)了解到,一项名为“培力气候先锋”——社区居民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升的公益行动正以花草种植为媒,将“气候变化”“气候适应”等宏大话题带进寻常百姓家。黄绮雯、曾婷婷等参与者,以园艺为切入点,带动社区居民认识、适应、应对、减缓极端气候。他们正从一件件日常环保小事入手,推动气候“大环境”改变。
近日,新快报记者从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千禾”)了解到,一项名为“培力气候先锋”——社区居民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升的公益行动正以花草种植为媒,将“气候变化”“气候适应”等宏大话题带进寻常百姓家。黄绮雯、曾婷婷等参与者,以园艺为切入点,带动社区居民认识、适应、应对、减缓极端气候。他们正从一件件日常环保小事入手,推动气候“大环境”改变。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珠三角地区该如何应对?
适应气候变化,就是适应未来
珠三角社区居民普遍认为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主要集体中在出行和身心健康方面,人身与财产安全仅排到第三位。此外,相比极端暴雨或持续降水,珠三角居民会更关注高温天气的影响。
截至2021年7月1日,中国境内共有187家社区基金会。与我国社会组织整体发展速度及数量相比,社区基金会虽然数量不多,但近些年的发展状况一直备受行业关注。尤其在参与社会治理、满足社区个性化需求以及推动社会创新等领域,社区基金会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我希望孩子们在社区里有地方可以去,父母加班的时候有人陪。” “绘本治愈了我,我也希望有更多孩子能在阅读中获益。” “我想让孩子们觉得广州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温度的,希望他们在广州有归属感。”
11月21日,微博大V一日支教团”来到广州市花都区大㘵村参加由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和新浪微公益主办的“城市支教之真人图书馆”活动。
8月26日,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发布《仕版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与风险分析报告》。
8月的广州,时而暴晒,时而倾盆大雨,这样的天气对许多人来说,最希望在空调房里“葛优躺”。可是,有三位广州本地小学生,集体逆行!
4月5日,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晚邮报》报道了一宗来自中国的捐赠行为,报道称:“这是来自中国的爱”“收到来自中国的最大一笔私人捐赠”……而筹措百万物资的68名人正是来自广东多个城市的一群普通人,从发起支援行动到医院收到物资,他们仅用了14天。
虽然广东并非疫情重灾区,但作为流动人口第一大省,珠三角的社区防疫挑战也很大。千禾社区基金会最主要围绕社区有什么和社区需要什么这两个方向来寻找工作的着力点。
基金会作为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在非营利组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公益慈善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资金的使用方式,基金会通常分为“资助型”、“运作型”和“混合型”;资助型基金会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其他组织运作项目,而运作型基金会则主要将筹到的资金用于自身的项目运作。
当疫情袭来,外来务工子女和许多社区的孩子同样面对着疫情带来的恐惧和焦虑。而一群互不相识的街坊组成了团队,通过线上分享故事的形式为孩子们科普病毒和防疫知识。
2月2日,千禾社区基金会就发起了“千里马行动基金——社区互助防疫专项”,为广州及其他珠三角社区积极参与社区防疫互助的个人或公益组织、志愿团体提供小额资金,资助社区行动者在社区防疫互助行动中产生的活动经费、物资采购、差旅餐饮补贴、工作津贴等;2月14日,又启动“新冠状病毒防疫专项”,发起“战疫,我罩你”爱心行动;此外,城市支教项目的志愿者也发起“故事陪伴社区”,用故事相互陪伴,平复焦虑……
千禾社区基金会将着力方向回归到本地,支持社区行动者发起社区互助防疫行动,恰恰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让那些不起眼的社区行动茁壮成长,社区互助的氛围得以不断沉淀固化,培养社区的活力。
628位益友热血奔跑,为流动儿童群体筹得超过15个小禾的家图书角!
益动广州“城市支教·为爱接力”公益接力马拉松报名启动到现在,总共有148支队伍报名成功,其中包括55支公众队伍和93支企业队伍。名额即将报满!
2019益动广州“城市支教·为爱接力”海珠湿地公益接力马拉松启动报名啦!
有一种陪伴孩子成长的方式是成为一个城市支教老师,在流动儿童集中的社区,为孩子们带来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收获成长。
在大家感慨的同时,许多人希望能为改善气候变化做些事情,千禾也不例外。千禾社区基金会的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和城市支教项目联手,把似乎很遥远的气象议题带到了身边,研发了一套接地气的社区气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