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3年会平行论坛:“气候变化与社区适应:可持续未来的合作与创新”
2023-12-08

2023年11月22日晚,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3年会的平行论坛“气候变化与社区适应:可持续未来的合作与创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此论坛爱德基金会、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承办,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深德咨询协办。 平行论坛上,政府、高校、基金会、一线行动者、咨询机构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分享在气候议题上的策略和实践案例;现场座无虚席,来自社会各界的近百名参与者聆听了这场讨论。



开场致辞



本次平行论坛,由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浩明担任主持。论坛开始,爱德基金会的秘书长凌春香、千禾社区基金会环境项目总监何昕和老牛基金会秘书长安亚强发表开幕致辞。


 黄浩明

 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




凌春香

爱德基金会秘书长

图片


图片

何昕

千禾社区基金会环境项目总监






安亚强

老牛基金会秘书长

图片




主旨演讲



图片

王谋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王谋研究员从研究机构的角度分享了国际舞台上中国参与气候谈判的角色定位与贡献。报告梳理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产业发展、城市扩张和劳动力转移的挑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能源和资源消费的快速增长,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受到高度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展气候行动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通往碳中和的进程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将涉及产业、城市、社区和人的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将会壮大,一些传统产业也将逐步走向萎缩。我国实现碳达峰之后,传统能源、钢铁、水泥等行业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发展压力,这些压力将在相关产能聚集的地区、城市集中呈现,如何推进区域、城市以及转型社区和转型人群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最后,王谋研究员指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中一直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是全球气侯治理多边机制的维护者、全球气侯治理进程的促进者也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


图片

柴麒敏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


柴麒敏主任认为,全球气候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各个主体,包括城市、区域、社区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气候治理作为大跨度交叉的复杂学科,问题可能出现在各个行业、领域,很多知识需要通过更好的教育、传播,特别是公众的参与和公众意识的觉醒,才能达成全社会的共识,才有可能推动系统性的变化。因此,公众参与在气候评估和气候治理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公众参与上,碳普惠、数字赋能、绿色家政等形式和机制可以引导公众实现生活消费的转型。他还观察到,有许多社会组织在开展行动倡导,许多青年积极地参与国际国内行动,共同推动气候领域的变革。




策略与行动



图片

何文

爱德基金会副秘书长


何文副秘书长分享了爱德作为社会组织,参与气候变化行动的战略与策略。他认为,气候变化行动是气候灾害风险管理的实践活动,减少气候灾害风险是”降低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程度“与”适应和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工作的函数。

图片

f是函数的对应法则

也是爱德需要寻找的气候行动的战略和策略


在气候参与方面,爱德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策略: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国家发展战略和法规为依据,围绕气候变化行动的影响因素力所能及地开展工作,并与社区发展紧密结合,同时坚持以目标与结果为导向开展项目管理。


何文提出,新时代的气候变化行动必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原则为指引,培育塑造个人、团体或者机构、全社会的低碳生产生活行为,才能有所成效。


图片

兰科其

老牛基金会秘书长助理、高级项目经理


兰科其经理分享了基金会的主要工作和开展工作的五大策略,一是力争从根源上解决社会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识别出解决方案;二是长期关注,因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复合性需要长期持续的关注;三是多元合作,联合资助方、政府、科学机构、在地执行机构等多种力量;四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如在“碳中和”的议题上探索新的技术和理念;五是公益蓝海策略,把资源投入到尚未/甚少被关注的领域。


图片

何昕

千禾社区基金会环境项目总监


何昕总监分享了千禾“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相比于其他间接作用于“人”的气候变化项目,千禾的项目直接服务于社区里的人,因此针对风险评估的关注点在于暴露度和脆弱性。气候变化对大多数人而言影响不大,但是对于脆弱人群特别是慢性病、残障人群的影响突出。


因其服务于人的特点,千禾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确立了“扫描-评估-识别-决策-行动”的工作框架。


图片

千禾“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框架


通过多年的调研、试点,千禾选择了和社工站合作,因为社工站在珠三角地区有广泛和良好的社区基础。千禾还意识到了气候风险重在防灾减灾,于是成立了气候风险的应急响应小组,当政府的救灾体系无暇顾及基层时,基层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补足最后一公里。


图片

张瑞英

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执行主任


张瑞英主任首先介绍了组织成立的初衷和目的,强调其在中国环境公益转折点的促进作用,并指出了当前推动行业关注气候适应的重要性。回顾历史,CEGA的成员和合作伙伴积极参与了SDG项目,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气候故事,展现出中国民间代表参与国际气候议题的责任感与风采。CEGA认为,行业固然需要重点讨论气候减缓的问题,但也要意识到气候适应的关注度依然不够,需要行业共同推动。未来CEGA会持之以恒做资助方向的引领,包括举办沙龙和发布报告,促进行业对于“冷点议题”的关注。


图片

张红岩

深德咨询创始董事


张红岩董事首先分享了中国公益领域气候议题的生态图景以及当前行业内发生的变化。他谈到气候圈外的基金会在考虑如何进入气候议题的时候需要思考四个问题,一是基金会战略层面上的定位和影响是什么;二是基金会的优势是什么;三是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行动;四是如何合作,联动多方资源。


图片

公益组织参与气候议题的战略框架


在转型过程中,头部基金会需要气候议题的启蒙,从人的视角出发关注到气候议题;环保圈中气候转型的意愿很强,但需要明确的转型路线图;同时需要重视地方枢纽,引导枢纽组织尽早地介入气候议题,并带动更多的本地NGO伙伴加入;气候圈内需要重视策略传播,集结更多相关方,同时触达更多的老百姓。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此跳转或点击文末链接阅读发言全文。




实践者说



图片

杜玲

蜀光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中心主任


杜玲主任从实操的角度分享了如何帮助社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面临两个情况:一是大型灾害或风险发生时(如地震、水灾等),容易得到外部关注和支持,但如果缺乏社区的有效参与,外部援助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二是在小微灾害发生时(如局部泥石流滑坡、草原退化等),社区难以得到外部的关注和支持,需要社区采取行动止损。


基于现实情况,蜀光以“社区小微灾害自主管理”和“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为主要切入点,推动社区积极参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行动——社区成为行动的主体,并采取集体行动和适应性做法以有效应对多变的风险。主要的落实步骤有:提供工具和方法,由社区识别风险,确定重点关注风险;社区对重点关注风险制订行动计划,融入传统智慧、文化习俗和社区管理等,增加可操作性;推动社区落实行动计划,边行动边反思,并从管理、制度和财务等方面强化行动的可持续性。


图片

“气候变化对于老百姓来说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而且他们的感受也是非常强的。”


图片

申顶芳

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申主任着重讨论了在参与气候变化行动时,社会组织要如何整合各类外部资源。梦南舍总结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推动农村社区和公益组织的联合行动,通过文化组建网络,或者在议题引领下形成跨区域交流网络。另一种方式是和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行合作,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相关方的优势。而如何更好地开展联动与合作,梦南舍认为,首先需要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目标,邀请不同背景的人员加入。其次,需要有团队运营网络,并形成网络的管理机制。


在未来,梦南舍希望通过在地实践解决社区在气候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建立更多的网络链接、开发工具;在探索本地主导行动的过程中,挖掘社区智慧,引入科学研究,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提升社区韧性,增强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图片

赵翔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保护主任


赵翔主任分享了四个案例来讲述气候变化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个案例是在三江源,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可能带来更多鼠兔,加剧退化的程度;草地退化影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加剧资源冲突。山水通过定量研究,分析一个区域内老百姓生产生活和野生动物空间上的分配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当下,气候变化在宏大叙事的背景下,可能导致单一指标的恢复工程项目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如国家仅提出修复草地,但对于落实的地点和修复面积并没有详细的规划和前期研究,公益组织希望参与并回答这个问题,合理规划村庄内草地的用途,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共存。


此外,山水还参与了社区发展和建设,如支持当地妇女合作社开发藏狐毛毡产品,为村子带来超十万的收益。在气候变化和草场退化的影响下,妇女和儿童是受影响最深刻的群体,这样的项目可以通过带来收入,重建妇女的自信,提高妇女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升社区韧性。


图片


牧区妇女和毛毡产品

图片



圆桌互动



在圆桌互动环节,深德咨询的创始董事张红岩作为主持人提出了两个问题:

1

在气候变化的主题下,公益机构应该在哪些问题上开展合作

2

基于已有的努力和成果,公益机构需要做出哪些创新


基于这两个问题,各位嘉宾纷纷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张瑞英主任认为气候适应在国内公益行业的占比非常少,因此需要在资金方面开展合作。

爱德何文副秘书长认为爱德未来可能对比较典型的脆弱人群和社区做适应工作,比如在城市中作低碳家庭、低碳机构。同时干预能够影响低碳的“关键人群“,特别是“读书较多”的人群,推动社会对减排的关注和公益行业的发展。

蜀光的杜玲主任认为,需要通过合作,把外部研究的成果和技术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了的实用技术。在创新上,需要探索可供“受影响的群体”用于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和工具。

梦南舍的申顶芳主任认为需要让更多的公益组织了解气候议题,并将气候议题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与老人、妇女、儿童等议题相结合。同时,为了避免模糊性,在落地方法上需要进一步改善。

山水的赵翔主任认为,合作上需要支持更多的一线机构,创新上需要跳脱出现在的宏大叙事,产出更多打动人的一线故事。

千禾的何昕总监认为普通社区的减碳并不能带来大的影响,需要倡导的不是低碳行动而是提升意识,可以和传播组织开展合作,影响企业、政府等相关方。创新上可以将许多东西结合在一起,比如社区救援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艾滋病群体用药带来的影响等。

老牛的安亚强秘书长分享了“端口向前,重心向下”的理念,认为开展气候适应,不能像过去一样灾害发生后再开始应对,而应该提前防御;在开展工作中要下沉到社区,给社区赋能。合作从需求侧入手,促成在机制、策略、能力上的合作,创新从供给侧入手,推动科研机构、政府、社会、企业等开展创新。


图片

圆桌互动现场


现场提问环节收到了来自现场观众的三个问题。


1

社会组织在开展跨组织合作的时候会面临哪些困难?


梦南舍申顶芳主任:

不同的相关方利益诉求有差异,企业关注投入产出比,科学家关注数据,政府关注经济发展和政策推动,社会组织相对弱势,需要协调多方的时候力量十分有限,因此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搞好群众关系。

2

“气候变化和社区适应”如何帮助乡村的妇女/儿童发展?


老牛基金会安亚强秘书长:

老牛的社区适应项目中包含了社区培训的内容,帮助社区救援队和社区内有意参与的居民掌握相关知识,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应对的经验,从而提高社区内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

3

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公益行业中,诸多的干预路径上哪些对国家最有效(包括但不限于政策倡导、企业监督、社区发展、科研资助、范式探索等)?


深德咨询张红岩:

并不是选择哪个路径的问题,因为是在一个回路上,倡导需要有试点,试点需要有研究,路径之间是串联的关系。


爱德基金会何文副秘书长:

不论钱多与少,最关键的是基层的行动,比如多用水杯少喝矿泉水、少开空调等,从点滴生活做起。


深德咨询的张红岩董事对圆桌讨论环节进行了总结,在合作和创新上,第一个关键词是“气候适应”;第二个词是“下沉社区”,在基层上做文章;第三个词是“破除壁垒”,破除学界和一线工作者的壁垒,实现更好的赋能。




闭幕总结



爱德凌秘书长发表了闭幕总结。她提到,本次论坛中,两位专家从宏观层面分享了气候变化的宏大叙事,五家主办和协办单位从中观层面开展了策略、行动和生态图谱的分析,三位一线工作者从微观层面分享了实践工作,不同维度和视角的分享对参与论坛的所有人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气候变化从边缘冷门议题逐渐走到舞台中央,需要大家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平行论坛的主题是合作与创新,此次平行论坛也将成为气候变化议题下各方协同行动、合作创新的开始。


最后,她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本次平行论坛圆满结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