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视觉化的方法能更接地气地收集社区问题和需求? | 社区发展通识 NO.8
2023-09-15

用视觉化的方法能更接地气地收集社区问题和需求? | 社区发展通识 NO.8

社区发展通识 千禾社区基金会 2023-09-15 15:11 


图片
内容提要:参与式发展项目不带任何预设,而是从需求出发。对社区的认识和问题需求的把握,是项目开展的基础。本篇分享如何用绘制图表直观视觉化地分析和构建社区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理解评估社区需求和资源,生成行动方案的方法和技术。

在社区发展的学习和行动领域,一个十分显著的革新是以文字为主的方法(例如讨论、访谈、提问、书面评议和反馈、案例分析等)转向以直观为主的方法(如图表、制作模型、放录像、看幻灯、角色扮演、戏剧等)。这种变革为脆弱性(如家庭经济差、没有外出过、没有时间、不识字、不擅长语言表达等)人群参与调查和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手段,拓宽了信息收集和学习的视野和深度,提高了脆弱性人群尤其是那些社区中最边缘的人们的参与程度,并对项目实际效果产生作用。
那么,如何用视觉化的方法,让居民参与到社区问题的分析、需求调研和计划制定的过程呢?以下介绍三种常用的工具。

工具一:绘制社区图


绘制社区图的目的是通过当地人的视角,了解他们对社区地理、资源和需求的描绘,具体有以下几点


获得在一个地理范围内的地理、人口、环境、经济要素、服务资源等要素信息;


以居民的观点、角度、标准/指标,形象化地表明本社区各个居民的特点和所属的生活状况,社区的富裕贫穷、融合与隔离状况;


以居民的观点和标准表现他们对本社区社会资源分配、社会服务提供方面的观点;


利用该图可以分析居民本身对资源的观点和看法,以及他们认为哪些资源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利用该图,分析社区区隔和分化的原因和公益组织的介入机会和空间;




为进一步了解社区和未来的调研选择更均衡的代表性居民;


进行项目监测和评估时,检查项目是否真正覆盖到真正脆弱性的人群;

除此之外,制作社区图的过程还可以了解人群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衡量标杆(如把富人的房子画得很大)、哪些问题更重要(如把学校画在中心)等等。
绘制社区图的要点
在与当地人沟通时,发展工作者可以介绍“我是新来的,特别想了解你们的社区。”要将发展框架的要素蕴含在每个步骤中。如果是小组集体绘图,操作时有这些要点:


事先将绘图工具准备好,比如笔、纸张、剪刀、橡皮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大家熟悉的工具或现场的工具,比如如果没有大白纸,可以在公园或者附近找一块开阔地,用树棍、石头、沙子等在地上画图,这可以有效示范如何开发当地已有资源开展活动;


事先了解参加绘图人的一些情况,确保绘图小组参加者的多样性,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年龄和性别,对不同的人尽量使用相同的方法,以便表现他们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当人们通过图表表达信息时,可以通过绘出的内容和缺失的内容传达他们个人的相关信息;


在绘制前要和大家讨论,小组内如何分配角色?组员如何互相提问?谁来做记录?如果观察?谁来画图?


提前说明活动的目的、意义,制定一个适合参加者绘图的时间表,并与参加者一起协商绘图时间的长短。

在这过程中,发展工作者要相信参加者观察和认识社区的能力,不做任何干预,不去告诉他们要画什么,只提启发性问题,但可以提醒如何画出来就能让别人看懂(不用额外解释,不是用语言来辅助图),如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意思。用社区图这一工具的目的是让不擅长语言表达的人能够用图来表达、覆盖最脆弱的人群。如果社区的人群本身擅长语言表达,就不一定要用画图这个工具。
很多时候大家画很多房子、树木、汽车,但是没有人在里面。画地理图后,要提醒大家画人。还有一种社区图的画法,是先画现状,再组织大家画未来,希望基于居民的视角,获取更准确和真实的信息。
从社区图中读取信息
制作社区图后,就可以进行信息读取,反复检验不同的社会群体(妇女和男人、老人、教师、年轻人、孩子、本地人和外地人、穷人和富人、商贩和工人等)根据同样内容所绘制的图表比较其中的异同。

根据这些图,我们去探讨不同身份的人,在画同一个社区时,为什么会画出不同的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还要分析每个群体在讨论和制图过程中忽略了什么,有哪些澄清模棱两可和意义不明的问题,理解他们运用的绘图符号并邀请他们自己解释图示、比例、关系、位置的含义,不要代替他们做什么阐释,最后在此基础上决定下一步的计划,即要做什么。

工具二:一日历和季节历


这个工具用于了解当地人的时间分配、生态系统,对性别的看法、对物质生活的看法,对未来的期望。
例如,邀请参加者把一天的家务活罗列出来,然后统计男女的参与情况。TA可能说很细微的事情,但不要干预,因为这可能是对TA很重要。这样一来通常可以很快观察到性别平等情况,以及居民可以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

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权力和时间分配有很大关系,女性经常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没有收入的工作。想要发动公共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时间分配机制,如全职妈妈周末可能更没有时间。
而季节历可看到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做不同劳动的时间,农闲农忙时间等。这是一个适合很多人共同参与的工具,如在流动工人的社区就很适合应用。

工具三:绘制社区生态系统图

发展工作者要在一个大系统中去看那些具体的问题,看人与不同社会圈层的关系,看到NGO能影响、需要影响哪些因素,看社会资源是否是流动的,对不同的人的影响。
社区生态系统图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服务对象与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的关系,系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呈现计划中可使用资源的相关信息,它展示了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清晰地呈现出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及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效地将服务对象与外在环境系统的关系通过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说明了系统之间资源的流动/不流动和各系统间的关系本质,从中看出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资源系统和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
绘制社会生态系统图的方法:

用圆圈将其家庭系统表示出来,并将服务对象置于圆圈的家庭系统中;


将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社会环境系统包含的人和团体、组织、机构等用圆圈(方形)表示出来;

用线段将各系统即圆圈连接起来,圆圈间的距离表示了关系的亲疏;连接圆圈问的线条构成则代表关系的本质:实线代表关系紧密,虚线表示关系不紧密,曲线表示关系有问题、有张力或关系紧张;


用系统间关系线条的箭头则表示关系的方向性。
下面以一位叫孟健的艾滋病患者的个案来说明社会生态系统图的分析方法。以下是他发病后所遭遇到的事以及他的社会生态系统图。
孟健年迈的父母和姐姐得知情况后,当即与他分开吃住,孟健只好每天单独用消毒剂浸泡个人碗碟,单独吃饭。父母还让他从房间搬到狭窄的阳台上去睡;他夜里经常要从六楼跑下来,到公共厕所解手。除了家人给孟健造成的压力外,街坊和邻居对他也敬而远之。每次他回家碰到邻居时,他们都显得惊慌失措,退避三舍,当着他的面重重地关上家门。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趁他外出时多次上门做他家人的工作,要求盂健“应邻居要求离开,以免累人累己”。
而在此之前,当孟健开始发病时候在女朋友的陪伴下一家中医院就诊。在急诊室,孟健向医生透露了自己患艾滋病的实情。“一听到我的话,急诊医生脸色变绿了,护士吓得当场把手里的针筒扔掉。急诊室里所有人在一秒钟以内都弹开到一米以外,一个病人甚至因此碰翻了护士的手推车”。这家医院的医生很快做出了反应,对他解释说该院是中医院,不具备某些手术条件,请他到近一家综合大医院治疗。孟健只好在女朋友的搀扶下离开了医院。在第二家医院,孟健不敢再透露病情,而那家医院很快为他安排了急诊手术,切开感染的部位引流脓液后把他到病房住院。第二天,主管医生在补写入院记录为他体检时看到他双臂布满针眼,当即求他抽血验艾滋病。他只好承认,自己携带艾滋病毒,并且已经发病。主管医生二话不离开病房。那天上午,没有一个医生护士敢来他的房间,他在吊完针水后按铃要求拔,护士只在扩音器里告诉他自己把针头拔出来,用棉花按一按止血就行了。下午,医院出一个护工告诉他,艾滋病要转到专科医院治疗,请他马上走。刚做完手术的他说没法走路,推工推来一辆轮椅,在上面铺了两层床单,远远指挥他的女朋友把他抱上轮椅戴着胶手套、隔着几层布,护工把他推到医院门口“打的”转院到广州市某艾滋病指定治疗医院。
孟健的社会生态系统图

上图的大圆内是孟健的家庭系统,外围是他及其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些不同的社会系统和他及其家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孟健及其家庭的社会生态系统。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中间关系-家庭支持系统失效,强关系-亲密关系提供了支持,这是可干预的对象。而邻居、居委会在支持上是弱关系,但有经常性的冲突。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在孟健的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人们,对艾滋病有一定了解,并存在严重的歧视。而作为个案,案主认为自己不需要女友的帮助,对邻居、居委、医院等也不在意,最在意的是家庭关系。在资源有限时,要解决优先度最高的问题,于是项目团队从家庭关系入手进行干预的。
同时,我们要看到个体事件与公共性是连接在一起的。这个案例中采用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方法。如果是群体案例,会看群体如何与社会系统发生关系。因为群体人数不同,手法也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会遇到,有些关系虽然很强,未必有正向的影响力,有些关系看上去不强,却是很有影响的。有时候弱关系会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扩大社交网络,介入公共问题。关系可以转化,当我们介入一个社会生态系统,施加影响时,其他因素可能会施加反作用、起冲突,我们要在设计时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并且,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让社区中的人自己表达什么关系是重要的。社会生态系统图告诉我们,社区不是一张白板,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工作策略。
相比于专家式的、态度高高在上的调研访谈方式,像以上3种工具这样的视觉化信息收集方式可以更好地隐藏弱化工作者的身份,引发当地人思考。下表分别对语言和视觉方式进行比较。


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语言的作用,而是基于价值优先来选择。文字工具也可以运用得很好,如深度交流、口述史、普通人写作等,重要的是背后带着怎样的价值观来工作。工具的选择一定是有目标的,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会有不同,选择的工具要和场景相匹配,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参与式价值观提示我们要尊重本土知识,把所有工作当做赋能的过程。从我们进入社区的时刻,工作就开始了。当我们有意识地这样工作、对待他们时,影响力就会产生,而不是说我们必须做到哪些事、举办怎样的活动。这些方法技术,虽然聚焦社区发展工作中的实操层面,但无不蕴含着我们作为社区发展工作者的深层价值观和人文关怀。收集信息、了解问题和需求的过程,也是教育和赋能的过程。
为当地人赋能是社区发展项目一个重要的目标。因此,在发展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看到两个不同的人群:外部的协助者和内部的当地人在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
通常,外来人作为活动发起者,对活动的过程有更多的控制权。与表面上把讨论和画图的笔交给当地人相比,真正把说、画和分析的权利交给他们更困难。正是在这些阶段, 发展项目的精神实质最容易受忽略。
不论开展什么项目,社区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地人能够主动加入讨论,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使用参与式发展的方法时, 如果目的是参与者回去后将组织当地人开展参与式活动,那么协作者就应该帮助他们学会激活当地人的分析方式,让他们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参与式方法的优先目标是为了促进当地人自己学习,提高他们自己的分析能力。

💡
延伸思考
1、你在进入一个社区工作之前,是怎么了解这个社区的?请你描述一下你的社区?
2、你是如何定义你所工作的社会问题的?这个过程中有谁在参与?谁在决策?
3、这样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方法的背后蕴含了发展项目的什么价值理念?从这些方法和工具中你是否可以理解到抽象的价值理念是如何落实到具体事务中的?可以举例说明吗?




推荐阅读
《在参与中学习》

社区发展通识课


社区发展通识课是千禾为回应当下本土公益理论缺失所带来的挑战而发起的共学课程。通过介绍国内外发展理论框架和方法技术,以参与式课堂的方式推动社区公益伙伴反思当下的社区发展实践,探寻社区组织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与行动空间。周鹏老师是课程协作者。

社区发展通识卡将通识课的课程内容拆解成多个简短篇章,分为「理论篇」、「讨论篇」、「工具篇」、「方法篇」四个章节,分享给对社区公益及社区发展感兴趣的伙伴。点击直面你的公益之惑,社区发展通识卡来了一文,了解更多详情。

往期发布:
01 发展理论的沿革
02 发展理论框架及基本要素
03 发展思想在中国的出现、发展和式微
04 社会组织最重要的使命
05 关于社区精神资本
06 什么是社区自组织
07 社区自组织的能力建设



发起方



联合传播方